2006年5月12日 星期五

贏得觀眾的心,你就能得到自由

這是在「不飛的豬,是沒用的豬這篇文章的回應裡看到的話。心有戚戚焉。

雜誌編輯是個很微妙的角色。雜誌三大收入來源:零售、訂戶和廣告,都和編輯有關。當期題目好壞直接影響零售,是短期指標;雜誌在一段時間內在讀者心目中建立的形象會影響訂戶數量,這是中期指標。廣告看起來好像和業務單位直接相關,但實際上和編輯還是脫不了關係。一本不好看,沒人看的雜誌,大概也很難說服廣告客戶掏出錢來(這並不是說發行量少的雜誌就會沒廣告:你的雜誌可能發行量不大,但讀者財力雄厚,黏度又高,或是你的雜誌像天下一樣有江湖地位,廣告客戶還是可能願意贊助你);所以從長期來看,編輯和廣告還是有關的。

不過,比較常見的情形是編輯夾在讀者和業務單位之間,經常得做出妥協(講好聽一點叫做尋找平衡點),而找到的平衡點或妥協的方式,通常雙方都不會太滿意。這年頭雜誌難賣,訂戶不好推,只好想辦法多拿點廣告預算養活自己。這時問題來了:當雜誌多做了一點和業務有關的事,技巧又不夠漂亮的話,讀者會抗議(今天就收到讀者回函,希望我們不要變成友刊一樣,整本跟型錄差不了多少);做得不夠,業務會覺得是你害他拿不到預算。當客戶的產品真的不怎麼樣,卻又希望你給他美言幾句時,問題更頭大。如果真的美言了,不但對不起讀者,自己良心也不安;照實評論固然滿足了讀者端,但客戶就不爽了。打電話來罵還是小事,廣告一撤或自此不借你產品,老闆又不挺你的話,那真的很慘。能不能不處理?對不起,業務單位還是會抱怨:怎麼沒給他的客戶露出?看起來一切好像都是編輯的錯。

其實我還是相信可以做得很漂亮,可以找到一個讓讀者、客戶、業務和老闆都能接受的方法啦,只是還是得以讀者的需求為最重要的考量。把刊物照著讀者的需求做好,讀者滿意了,客戶也感覺得到,遲早廣告就會進來。

舉個壹周刊的例子:某飲料廠商重金買了某期壹周刊的雙封面廣告,而當期封面是兩具人體器官展的乾屍。雜誌出刊後客戶氣急敗壞,打電話抗議怎麼可以把自己的產品和那麼噁心的東西放在一起;不過隨著之後大量飲料訂單湧入,廠商也只好把話吞回肚裡,繼續掏錢在壹周刊買廣告。

相對的,只記得客戶而忘了讀者,就算短期內有大量銀子入袋,久了之後客戶還是會隨著讀者的腳步離你而去。這樣的例子很多,就不舉出來了。

我想,這個相信應該是對的。如果老闆和業務單位也相信這個道理,願意給編輯空間和時間,大家一同找到這個平衡點,那雜誌就有機會做到三贏,讓讀者、訂戶和廣告客戶都滿意了。

3 則留言:

  1. 看了你的留言,再到你家逛一圈,才意識到對啊,雜誌也有這個問題,而且在雜誌圈,顯然《壹周刊》是一個更經典的「掙脫廣告客戶,贏得自由」的例子。這個地位得來不易,這是香港這一報一刊最值得台灣媒體人研究、借鏡的地方,但無奈老闆和長官們,卻依舊把一切都歸因於「內容八卦、羶色腥」上。只是不知道,他們還能逃避問題多久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如果老闆和長官們是用短期指標來評估的話,自然就只會得到「內容八卦、羶色腥」=「實銷」=「廣告」這樣的結論,但壹周刊和蘋果日報真只靠八卦和鹹濕就能席捲讀者嗎?我想這都只是藉口吧。

    大八開雜誌又不是壹周刊之後才有的。獨家報導、美華報導、時報周刊等都有十幾二十年了。

    不管內容是什麼,重點我想還是在於有沒有把讀者放在心裡,用讀者的需求來推動工作。讀者不是笨蛋,你的選題、取材、撰稿、編輯、版面設計、通路、價格,讀者都看在眼裡。

    只是有沒有用心的差別罷了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老鷹變小雞..哈2006年9月5日 下午5:43

    不飛的豬這下成死豬了吧!!跟那個成為她男友的瘟神小馨一樣...
    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...這下老鷹變小雞了真棒!國家養這些垃圾軍官也真是丟國家的臉...見識淺薄得無知...去看看國外的飛官..這些小雞才會知自己有多麼的不如...真是\\"下西下鏡\\"

    {站長警告}請各位不要使用明顯人身攻擊的字眼,如果一定要罵人,請移駕到別處,本站不歡迎。

    回覆刪除